�
近日,一男子在南京江宁区某地钓鱼,不慎将鱼竿甩到附近的高压电线上,当场触电身亡。事后据民警调查发现,该男子使用的是碳素材质的鱼竿,而碳素鱼竿的一项重要特性就是导电。正是这一特性,给使用碳素鱼竿的垂钓者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然而,在事故频发的状态下,渔具市场至今都没有出现替代产品。
钓鱼也有生命危险?
本来钓鱼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因此酿成惨剧却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近年来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都发生过不少使用碳素鱼竿不慎触电的事件。
问题一直存在,但市场上却一直没有出现合适的替代产品。《中国钓鱼》杂志的资深记者王博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市场上其他种类的鱼竿还很难达到碳素鱼竿的分量轻、垂度小、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特性。“比如说玻璃钢鱼竿,虽然价格比较低,不导电,但是分量较重;半碳鱼竿材质介于碳素和玻璃钢之间,性能也不能达到碳素鱼竿的要求。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市场上还很少见到能在性能上全部替代碳素鱼竿的产品。”
企业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功能的开发,是造成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的关键。
制造大国却被进口产品占领市场
渔具工业专家李江先生表示:“中国是渔具的制造大国,向世界提供了大约80%的产品,但行业仍然面临着缺乏新产品,不注重知识产权等问题。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长期以来埋头于海外订单。而这些订单又大多数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甚至以来‘话’加工的方式进行。因此,许多企业缺乏创新精神,或者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创新。这个问题致使我们自己的产品更新很慢,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并不多见,往往是一种产品延续多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对于企业、市场的发展和我国渔具制造业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通过对渔具市场的走访和观察,记者发现,目前国内的渔具产品两极分化严重,高端产品多数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口,价格比国内产品高出许多,而且品种多样,功能性强。而国内产品则多数集中于中低档次,价格相对低廉。
一位渔具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一般钓鱼发烧友选择的都是日本竿,虽然价格高,但工艺和材质确实好。其次是台湾竿,价格相对日本产品要低一些,但质量也不错。国产的就是便宜,一般玩票的也就拿它练练手,再就是低收入的人群喜欢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经营渔具的商店在15000家以上,钓鱼爱好者近9000万人,年消费额近12亿元人民币。然而,由于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缺乏,这12亿元的销售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领。以北京的鱼竿市场为例,台湾地区产品的销售额大约占45%左右,另外25%的市场份额被日本竿占据,而国产渔竿的市场份额大约只有30%左右。
渔具行业的多种硬伤低端化和缺乏自主产品是中国渔具的致命伤。
进口渔具之所以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因为这些产品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然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短视,让国内渔具商只看到眼前利润,而没想过怎样将企业做长久,持续经营。据李江介绍,目前国内渔具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的廉价,但目前这个优势正在被削弱。
据李江先生介绍:“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高。前段时间,我刚刚到过威海的几家工厂,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订单,不是材料涨价,而是劳动力供应不足。国家农业税的取消、城市的人口政策都会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今后国内的一部分渔具企业很难再通过低价的优势来占领市场。”
同时,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渔具以出口为主,而且出口的产品多数是来样加工,企业没有自主权,完全站在被动的角度上。而且,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使用的还是数年前的老设备、老技术,材料的供应渠道也不充足。这些都直接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较弱,以致行业陷入廉价竞争的状态。
相比之下,国外知名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只局限于某些大的企业,而且只限在国内使用。绝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
此外,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也成为中国渔具行业的硬伤。据了解,国外的渔具组织或协会一般都具有相当强的职能,他们不仅在维护国内的市场秩序、自然资源的保护、钓鱼人的管理、对企业的资助和培训、信息的提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在世界范围发展。而目前国内的渔具行业还处在无序竞争当中,往往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这种状况欲与系统的国外渔具抗衡,确实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