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威海时光行渔具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  
地图
● 中 文  
● English
公司新闻
威海渔具公司实力排名
作者:none     14-11-3 8:37    浏览次数:3029

1981年,威海第一支渔竿在环球渔具诞生。威海渔具产业由此发端,进而一路领航,生产总量连续多年称雄国内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渔具行业企业达12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有400至600家。
   然而,在世界渔具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威海渔具产业却不得不面临一些不争的事实:生产总量开始下滑;贴牌生产制约发展;产业集群有待完善。   在首届威海国际钓鱼暨户外用品展览会上,威海渔具企业的这些“软肋”再一次暴露在国内外采购商面前。那么,威海要成为世界渔具基地,究竟还有多少路要走?
   创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
   11月9日,在首届威海国际钓鱼暨户外用品展览会上,光威渔具风头尽显:其展出的渔竿制造原料——碳布,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不少客商现场签订订货合同。
   “这是我们的一项创新产品,用它做出来的渔竿不仅手感好,质量也比普通原料做的好。”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告诉记者,这项产品投入市场后,为企业争回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在此次展会上,记者发现,新产品、新技术成为不少国内外采购商寻找的“热点”,也因此成为企业抢抓客源的“亮点”。
   当天,美国的两位采购商就为寻找新产品而来。他们告诉记者,渔具产品作为休闲类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种情况下,新技术、新产品总是受人关注,当然也不乏销路。
   不过,让这两位采购商失望的是,他们在此次展览会上几乎没有发现自己需要的新产品。他们说,在展会上看到的假饵、实芯竿、重量级渔线轮等产品的质量还没有达到美国标准。
   与这两位采购商相比,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罗先生似乎幸运得多,他在威海浴林泰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摊位前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防滑花纹管。不过,记者看到,这种产品是深圳一家公司研制,该公司只是进行代理销售。
   对此,中国国际钓鱼用品贸易展览会主席李江说,在渔具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谁掌握了新技术,创造出新产品,谁就赢得了市场。
   他坦言,威海渔具企业从来就不乏创新技术的“领跑者”。上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支玻璃钢渔竿就在威海生产出来,当时的热销场面让他仍记忆犹新:“销售商根本不敢拿出来,都抢!”但在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威海渔具企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的不多,很多企业都还停留在加工生产的层面。因此,提高渔具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是威海在做大渔具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的必要条件。   此次展览会为威海渔具企业搭建起了与世界对接的平台。在原始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以展会为“跳板”,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合世界市场的产品。威海贸促会会长邵永良说,借助展会搭建的平台,本地企业可以积极向外地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本地企业更可以在展会现场和国内外采购商沟通,共同设计新产品,下来后,直接到工厂进行研发、洽谈合作,促进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和上档升级。
   创出自主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一些内销企业有自己的品牌外,对主要以外销产品为主的威海渔具企业来说,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威海云龙渔具有限公司经理郭铁在展会上对记者说。
   确如郭铁所说,记者在展会转了一圈,除了光威等大企业的样品上刻有自己的企业名称外,90%的企业样品上都刻着英文或日文,根本不见“中国威海”的字样。
   威海作为中国渔具制造业基地,表面风光繁荣的背后,多年来,其实主要靠给一些世界品牌渔具做“代工”生存,大大小小几百家渔具生产厂,以OEM(贴牌)方式来打开国外市场,赚的只是加工费那一点“辛苦钱”,绝大部分利润都让那些经营知名品牌的国外公司赚走了。

版权所有:威海时光行渔具有限公司
鲁ICP备10033534号-1
佰年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流量统计分析